社保“第六险”标准已补位,长护险能否造福更多老年人
作者:   来源: 金融时报  2021-08-18


  完善社保“第六险”,造福更多老年人。近年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脚步稳健。近日,首份失能等级全国统一标准正式出台,不仅将更好地保障我国失能老人群体享有长期护理保险的权利和更规范的服务,也使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尽管被称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已覆盖49个城市的1.3亿人,可享受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人数达到了152万人,但总体上看,供需缺口差距依然明显。因此,持续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扩围提质,还需从供需两端一同发力补齐短板。

 

  完善医疗保障托起民生幸福

  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不仅为老年人增添一份安心保障,也为失能人员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截至目前,在我国49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中,平均报销水平大概在70%左右。

  2019年,江苏南通市沈女士的97岁母亲因长期卧床和神志不清,被评定为重度失能标准,同年,她72岁的弟弟也被评定符合重度失智标准。对于沈女士来说,家里同时需要全方位照顾两位失能老人,无论是从经济还是精神方面都是巨大的挑战。

  当沈女士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南通市有了照护保险政策后,赶紧去当地医保中心咨询并为母亲和弟弟申请了参保人员的失能和失智评定。“我们有了长期护理保险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中的经济压力。母亲现在使用的床、沐浴轮椅都是长期护理保险提供的辅助器具服务,我自己只出了一小部分花费。护理人员每周上门34次,不怕苦不嫌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沈女士满意地说道。

  作为第一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南通市经过5年探索实践,已逐步形成集“机构照护、居家服务、津贴补助、辅具支持、预防管控”于一体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目前,南通市长期护理保险已覆盖全市城乡居民,保障人群扩大至中度、重度失能(失智)人员。其中,80%失能人员选择居家服务,20%在机构接受护理服务。在定点医疗机构或定点养老服务机构接受护理服务的失能人员,每人每月可享受2100元的支付待遇。居家上门护理提供4个系列12个套餐30多个服务项目,上门服务量达100多万人次。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初衷既为提高失能人员生活质量,也可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的负担。”作为南通市基本照护保险的首席承办方,平安养老相关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平安养老是全国最早经办长期护理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之一,试点5年来,平安养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风险防范、服务网络等方面优势,深入参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制度的探索工作,打造“全流程经办、标准化管理、市场化服务”的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模式,积极配合政府完善政策体系,让能享受到政策福利的失能人员享受到政策福利,同时也要为政策的施行把好关、守好门,助力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

 

  探索提升经办服务能力

  近年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试点中已经逐步摸索出医养结合、政企合作、多方受益的实施路径,在保险机制的撬动下,试点城市一方面鼓励居民参保,另一方面引导护理体系和行业发展,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推广奠定良好基础。

  据记者观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至今,各试点城市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各地区的评估标准各有不同。试点城市中,有从城镇职工逐步覆盖城乡居民,再到实现全覆盖;有独立筹资待遇保障体系、有单位和个人缴费义务相结合;还有第三方委托经办体系,形成多元治理、专业化运行的管理模式等。

  “此次出台的国家评估标准是在充分总结地方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评估实际需要,这意味着全国将有统一的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宗凡认为,今后,为每一位失能人员量身定制精细化的服务内容,并确定相应的支付标准,提高基金使用效能,将成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一步探索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平安养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随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今后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独立险种、独立设计、独立运行,以企业和个人缴费为主的筹资方式将成为主流;二是重服务、轻津贴,以服务补贴为主的待遇形式将成为主流,亲属照料等过渡形式可能逐步被替代;三是侧重居家和社区照料,包括上门护理、辅具租赁、失能预防等以社区和居家为主要场域的待遇形式,将逐步成为主流。

  围绕进一步提升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能力,该负责人认为,保险行业有必要对建立多层次长护保障体系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一是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险企应进一步优化长护经营管理,持续研究“互联网+”技术应用,深度参与核心技术标准研究,提升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形成行业规范。二是要明确社商边界,逐步理清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人群和责任边界,保“社保不足”“社保不保”的部分。三是要加强保险行业交流,形成与养老行业的联动。行业间应形成良性沟通交流机制,探讨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基本形态,通过技术、资金、人力等多种形式,赋能养老行业,逐步完善长护险后端服务体系。

  

  持续推动长护险扩围提质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保险机构运营的养老社区入住率呈现“冷热不均”现象,活力型社区(健康老人自理区)入住率偏低,而专业护理区往往“一床难求”。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护理型社区“一床难求”情况目前较为普遍,所以保险机构也要积极调整服务结构,因时而变,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看,医养结合的养老社区会有发展前景,而且这种趋势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从长期来看,提高入住养老社区的支付能力,需加速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鼓励发展商业性护理险,还可以对保险公司开展商业性护理险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撬动商业护理险的需求杠杆。同时,当前政府对民营医院的医保资格认定条件逐渐放松,且养老机构内的医院限制更少,养老社区配套的医院也在不断增加。

  “持续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扩围提质,需从供需两端一同发力补齐短板,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专家建议,在需求端,应当加快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让扩围更加可持续。随着长期护理保险享受待遇人群的扩大和给付标准的提高,有能力的地方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并且鼓励、撬动个人投入,形成多元化融资局面。在供给端,应当更好地发挥市场力量,增加长期护理服务供给能力。由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是一项全新制度,一方面,照护服务产业有待规范,包括服务项目标准、照护服务人员专业能力标准、机构准入标准等;另一方面,照护服务供给不足,包括专业人员短缺、机构和设施不足,仍然是制约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通过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机制和规范管理,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我国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让有需要的老人都能享受待遇,解除后顾之忧。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