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基金
日本养老金资产管理经验借鉴与启示——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作者:   来源: 养老金融50人论坛  2019-06-06


  (一)通过完善第三支柱架构来提高民众参与,减轻政府负担

  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情况为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独大,第二支柱企业养老金增长陷入停滞,而第三支柱的制度正在建立。这意味着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大多数退休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老化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保险终将出现缺口。据相关研究,预计到203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当年收支将开始出现缺口。虽然近年受益于覆盖面的扩大,缴费人数有所增长,我国政府也出台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如将国有企业10%的股份转给全国社保等,然而仅靠政府财政单方面投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日本在40年前也面对类似的问题,之后又多次遇到资本市场波动以及经济增长停滞,使日本开始走向由公共养老金独大转向建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的道路。日本养老金制度建设以加强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为改革的主轴,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一方面补充养老金的缺口,另一方面让民众亲自参与为自己的退休做准备。日本政府于2001年的养老金改革,推出了企业型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让民众自行选择其养老金的投资产品,风险自负。这一方面增加了企业推行养老金计划的意愿,也让养老金资产得以活用。

  而日本第三支柱的iDeCo,则尤其值得我国参考。iDeCo类似美国的401k计划,日本通过打通其与一般给付确定型企业养老金之间的转换通道,弥补了给付确定企业养老金在职工转职所产生的问题。2018年,中小企业妥善运用iDeCo,达到企业型确定缴费型养老金的效用,也减轻了财政负担,也许可以作为借鉴。

  日本第三支柱实行了双轨制,除了个人型缴费确定制养老金外,又有仿照英国的个人储蓄免税账户(NISA)制度,顺应鼓励民众自主积累退休金的原则,让民众拥有更多元的选择,同时又培养了民众理财的知识。

  日本在各支柱的建设上可谓是相当全面,民众可以选择加入的计划种类很多。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面对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养老金制度,民众容易陷入迷惑,或是加入了不同的计划导致账户太多无法管理等。

  我国第三支柱仍在建设过程当中,第二支柱的制度设计目前也较为单一。日本建设养老金三支柱的经验,可以供我国参考,为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建设提供一个大方向。

  (二)养老金市场化运营,建立多元资产配置

  我国养老金目前出现的空账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投资收益太低[养老金制度存五大难题,加快市场化运作是着力点,证券时报网,2017.12.18http://www.stcn.com/2017/1218/13840014.shtml]。我国与日本早期相类似,采取数量监管的模式,严格控制养老金资产配置在各种投资产品上的比例,由政府主导养老金的投资运营。这导致各级政府养老金资产的投资均非常保守,大比例配置在公债或是公共建设上,收益太低。

  日本为了解决养老金连年亏损问题,于2001年成立独立法人GPIF集中管理各种公共养老金的积立金,以市场化的模式运作养老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日本逐步开放养老金对股票市场与海外市场的投资的上限。养老金入市不仅带来了较高的收益率,而且由于养老金长期投资特点,也帮助稳定了日本股市。我国目前面对养老金缺口,当下主要以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填补,然而若要在根本上让养老金能够健康运作,则需要有更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才能为养老金增值。

  我国的投资运营目前较为分散,大部分的基本养老保险由各省政府自行管理,这导致投资绩效受各省政府的投资能力之不同而有好有坏,效率不高。中国虽然有全国社保在行使类似日本GPIF的功能,但是只有当养老金运营尽快实现全国统筹、集中管理、统一谋划之后,才能有效率地发挥其作用。

  (三)投资者教育

  日本通过第三支柱的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投资者教育。日本政府在投资者教育上,首先是让民众改变两个投资的观念:一、接受小额投资的概念;二、将民众的观念从储蓄到投资改变为从储蓄到累积。另外,日本主管机关要求金融机构在提供DCPlan、iDeCo、NISA等面向一般民众的投资产品时,负有更高的披露义务,即由实际提供产品的金融机构进行投资者教育。

  我国进行第三支柱的制度建设或是对目前的企业养老金进行改革,投资者教育都会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金融机构不仅负有更高的披露义务,同时也需要帮助员工分辨自己的风险属性、挑选产品、规划资产配置等。金融机构如果能够提供良好的投资者教育,各项养老金制度的推动将更为容易。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