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 关于城乡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存在问题和推进建议的调研
作者:   来源:   2015-09-28
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也逐渐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城乡社会化养老工作,区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区民政局、区老龄委、区社会福利院、部分社会养老机构、部分街道和社区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化养老工作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总人口52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58%。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市中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随着全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全民关注”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工作新方法、新途径,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部分老人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把五保对象、三无对象作为重点,特别是对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和无法定赡养义务人的“三无”老人,在全市率先纳入政府管理,落实供养经费,实行政府全额保障,愿意集中供养的,由区社区服务中心集中供养,提供生活照顾,年支出各项经费52万多元。对于坚持居家养老的城镇“三无”对象,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在低保家庭、困难家庭中招聘有家政工作经验的人员组建专业家政服务队,登门到散居三无老人家中服务。
  二是社会养老机构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共有26个,其中国办养老机构7家,即区社区服务中心和6个乡镇(街道)敬老院,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共有床位2700多张,其中城区1800多张,农村敬老院床位900多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7张,远远超过了文明城市以及全国城市和谐社区要求的标准。
三是特色养老机构逐步兴起。许多医院针对老年人疾病多发的现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设立了养老服务机构,为入住的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康复服务。市立二院、矿业集团枣庄医院兴办的老年公寓,对入住的老人实行分级护理,除照顾老年人正常起居外,还提供健康咨询、医疗康复等服务。晓青老年公寓开展了专门为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的老年服务项目,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龄人口的增加,表明全区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也是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出生率下降、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庞大的老年队伍,也带来了医疗保障、生活照料、自我健康、家庭婚姻、社区保健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自己的问题,也将对全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受到经济条件、观念差别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区社会化养老发展进程相对滞后,养老体系尚未健全,各类社会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家和社会要求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养老机构现状不尽人意。近年来,随着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养老机构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管理乱、设施差、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全的状况比较突出。就全区19家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而言,规模在100张床位以上的仅有3家,多数由弃用的办公楼或学校稍加改造而成,结构不合理,居住拥挤,大部分养老机构都没有健身康复、休闲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满足不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直接影响了入住率(仅为30.9%),造成供需情况不对接、供需双方不满意。另外,在19家社会办老年养老服务机构中,有12家位置在繁华路段,有2家处于市场周围,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大部分处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或人群较为密集的市场旁,环境嘈杂,不适宜老年人居住,老年人人身安全也得不到较好保障。
  二是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不规范。据调查,大部分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存在着管理混乱、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未建立安全保卫、食品卫生等各项规章制度。服务不规范,部分工作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整体素质较差。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老年人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未经工商、公安、卫生、消防、质检、税务等部门审批,处于监管的盲区。
  三是养老优惠措施未能落实 。从调查情况看,许多针对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未能落实。除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较好外,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未能全部落实,尤其是在水、电、燃气、暖气以及服务车辆方面。仅以区社区服务中心(床位120张,入住120人)为例,若以上政策全部落实,每年可节约各项费用4万元左右。这些优惠政策未能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机构的效益和运转。
  四是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中65-70岁之间的老人约占半数,且大部分老年人生活还能自理。退休金、政府补助和其他劳动收入是老年人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老年人自身及其子女配偶和近亲属是老年人服务最主要的提供者,所以养老方式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主。而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这一全新的居家养老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运行机制。虽然在去年的社区建设中加大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但由于受多种因素限制,这一居家养老模式基本上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整个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没有形成网络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处在一种自发的、无序的状态。
五是政府扶持和社会关注不够。养老事业是一项顺民意、暖民心的事业,理应得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但是目前全区的社会化养老工作还缺乏进一步的政策扶持和宣传引导,尤其在资金投入上不足,影响到养老工作的开展。有的社区只能在重阳节组织一些义务为老年人测血压等医疗咨询服务,或社区自己掏钱为一些孤寡老人送米送油等。同时群众参与为老服务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我国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养老观念和模式,而随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421”家庭关系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成年子女与老人共同生活的越来越少,传统的养老观念和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如何满足广大老年人养老需求,让他们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全社会的关注,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及早采取措施,做出应对安排。
  我们认为,今后全区迎接“银发浪潮”、破解“六个老有”问题的根本性措施是:要立足于全区老年人口多、老龄化进程快、群众消费水平不高的区情,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社会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多个部门分工协作、整合各种资源、优惠政策扶持的方式,通过建设一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点,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加强政府在社会化养老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化养老事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必须作为这项工作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发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应该从“有利于拓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助推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待老龄问题,把挑战当作机遇,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优惠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将社会化养老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我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形成制度化的长效增长投入机制,切实予以保证。尽快结合全区实际,出台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系列文件,制定全区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三年整体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以及养老服务工作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
  2、建立三级联动的养老服务运行机制。从政府、街道办事处到社区居委会把养老服务工作列入本级的发展规划,尽快建立统一的指导、协调组织。建议区政府成立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领导小组,由民政、工商、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财政、文化、教育等部门参加,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街道成立养老服务中心,负责属地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组织推进,着重于对属地老人的管理服务以及对服务资源(养老机构、中介组织、志愿者队伍)的整合开发;社区成立养老服务站,负责本社区内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的落实,特别是对居家养老对象(包括有偿、无偿和低偿)的养老情况进行跟踪,实行动态管理。把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组织程度、实际绩效纳入社区建设的考核体系,作为有关部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组织在政府、工作在街道、落实在社区”的三级联动运行机制。
  3、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以社区服务为载体,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使社区的各种服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据调查,我区老年人大部分收入不高,当他们不得不依赖别人照顾时,往往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承受较高档次的设施和专业化的服务,而依托社区建设的托老所则能解决老人和家庭的许多实际困难。托老所可根据老人的需要,随时调整的服务方式,可以全托、日托,还可以临托(即临时寄养照顾)、家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鉴于我区社区发展实际,可以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一批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站,从解决老年人最需要、最迫切的基本问题抓起,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提供不同层次的以“日间托老、集体活动、上门服务”为内容的生活照料、康复理疗、水电维修、精神慰藉等一些基本养老服务。服务形式可以包括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托老所、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支援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有条件的社区还可建立老年人才中心,鼓励、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为他们开辟第二职业、贡献社会创造条件。
  4、培养和规范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养老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资金问题,政府投入虽然是义不容辞的,但仅靠政府的有限投入远远不够。因此应该结合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民间资本,积极引导企业和民间组织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这样可以解决政府投入不足问题。要加强对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每年要参加工商、税务、卫生、公安、消防、民政、质检等部门的检查验收,加大奖惩力度,对验收不合格的,进行停业整顿。
  5、组建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互为补充的养老服务队伍。积极鼓励失业人员、“4050人员”挂靠在有从业资质、诚信度高的养老机构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建立养老服务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可与辖区医院、职业院校合作,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轮训,重点掌握基本的保健、护理、康复知识和技能,对考核合格者发给上岗证书。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发挥好社区志愿者作用,建立志愿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有效对接机制,不断发展和壮大社区助老志愿者队伍。动员广大志愿者与社区老人结成“一帮一”、“多帮一”服务对子,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切实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还可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参加养老服务工作,利用老年人同老年人容易沟通的优势,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建立激励机制和奖励基金,表彰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从业人员。
  6、加大社会化养老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区宣传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适时开展有关老龄话题的讨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道德传统,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可在全区开展“三个一”亲情关怀活动,即每天一次问候电话,每周一次上门探望,每月一次家庭聚会,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尊老爱老教育,在青少年中多开展一些尊老敬老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他们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并鼓励、动员、组织青少年积极参加一些援助困难老人的活动。政府要支持并推动社会志愿者义务为老年人服务,定期评选、表彰和奖励赡养老人成绩显著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团体。
  可以说,社会化养老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子孙后代,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紧密相关。社会化养老工作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建立起格局多样化的老年服务体系,营造一个代际和谐的社会氛围,将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枣庄市峄城区老龄办)
中国养老网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